行銷界年度盛會之一-台灣社群行銷年會,今年為第四屆,去年來的時候,整個TICC 人滿為患,主辦單位表示去年2800人次,今年則驟降至1800人次,整個場地人少了很多,不過這次的演講者也是有不錯的主題,看看今年的議程: (似乎比去年少一點點廣告置入)
今年的主題是「突破同溫層」,看看上午場有元宇宙,下午場次有夢多、台灣電影、Youtuber超哥、蔣萬安,的確是蠻突破的 (也蠻替女性朋友謀福利的XD),但有幾場的內容豐富度較弱,主題較淺,以致於下午有點昏昏欲睡 (直到夢多脫了,我才驚醒) ,也聽到隔壁說好無聊,這點是比較可惜。相信很多會願意掏錢( $2000多)聽演講的,都是有行銷基礎的人,部份場次反而比較適合即將畢業的學生,可以初步了解行銷或社群這個領域。
雖說如此,我覺得上午場很精彩,很濃縮,很需要回到家整理思緒後,稀釋後飲用,下面就分享我所聽到的,所看到的,先不加入個人見解,看看講師怎麼說:
PopDaily 的過去現在與未來:轉型落地
不是競爭對手打敗了你,而是用戶不喜歡你了,真正競爭的是用戶的心智、時間、金錢。
PopDaily Kim
現在網路已經十分普及,上網人數固定、上網時間增速放緩,TA的注意力被分散 (有太多的資訊來源),導致我們要搶的是TA的眼球聚焦,要在用戶每天固定的上網時間內,達到最有效的接觸。
在過去,PopDaily 過於依賴社群流量FB,驚覺若有一天FB出現問題,那麼就會死的很慘。所以現今他們的首要目標,就是增加自己的主動流量,例如經營官網SEO、建立APP、做內容營銷等,已於今年達到主動流量增幅113%,並持續設定目標增加中。
關於內容營銷
一般[ 媒體 ] 進行的是人單向性的索取內容信息,沒有互動,重點在於高效率。而 [ 社區 ] 指的是有相同興趣的人聚集在一起,互相分享內容信息,重點在於社區價值的提升。[ 社交 ] 則是在社區內,因內容而聚集起來的這些人們,彼此之間有更深度的關係鏈與通訊,而目的就是消費。
一般由廣告主直接置入廣告內容至內容社區,其記憶點、品牌認知較差、低轉換,常發生消費者不買單的情況。
而內容營銷模式則是廣告主,透過創作者來提供內容創作,並由創作者分享至內容社區,進而接觸到用戶來買單,廣告主在針對創作者做分佣或分潤。例如Tokuyo 針對平板跑步機,與筋肉媽媽合作,在疫情期間就創下600萬業積。
所以,以PopDaily 的內容平台來說,打造優質的社區生態圈就是首要目標:
重點1 : 確保提供的內容皆為優質的,因為無效的內容會破壞用戶的體驗,增加用戶的離開。
重點2 : 好的社區生態圈,架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感。信任感很重要,講師提醒了很多次。
重點3 : 幫助創作者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 (社交激勵)
那麼該如何挑選適合自己品牌的創作者呢?
五大指標協助品牌端挑選創作者。(這部份講師沒有太大著墨,大家可自行依字面上意思解讀)
- 購買意願和購買力 | KOL的商業價值與客單價
- 內容推廣意願 | 內容的優質程度與傳播力
- 粉絲畫象| 精準營銷
- 私域化程度 | 內容觸達
- 互動積極性 | 粘性與復購率
GMV(Gross Merchandise Value) 指的是網站成交金额,當然金額越高老闆越開心,過去GMV公式=訪客數 X 訂單轉化率 X 客單價,而內容電商的邏輯是:
GMV=UV (粉絲量) X 內容消費時長 X 單位時長訂單轉化率 X 客單價 X 複購頻次
- 創作者的忠誠私域流量 + 與廣告演算法下的公域流量共同成就訪客數
- 加上訪客瀏覽內容的時間長 (取決於創作的優質內容)
- 以增加最短時間內轉換率 ( 如直播在短時間內創造高訂單) & 複購頻次,皆基礎於用戶對創作者的信任感。
以上,共勉之。